书接上回(九点钟超过85人打赏阅读破五千人次)。
我们三人,点了四个菜。
一只炒鸡。
清水煮豆腐。
蒜蓉空心菜。
喜欢懂懂日记的朋友可以去公众号搜索“懂懂日记”
土鸡蛋。
因为,我们到的比较早,炒鸡店还不算太忙,我跟老板讲,我们两位客人是来自青岛,她们不怎么吃盐,按照你平时用量的三分之一就可以了。
其次呢,份量不要太大。
吃不了,就浪费了。
我们依然按照定价给你钱。
不需要总考虑份量问题……
为什么提这个点?
自从餐饮不好干以后,餐饮内卷的第一卷就是份量,现在的份量越来越夸张了,前几年是南方化,菜越来越少了,这两年又东北化了,能用盆的绝对不用碗,每个盘都是满满登登。
还有一点,咱家有没有成品油?
炒菜的时候不要用自榨花生油。
老板挨着一一记下。
我表示了感谢。
说真的,若不是为了体验所谓的沂蒙山炒鸡,我们压根不会来这样的饭店,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不说,关键是用料不透明,你都不知道他的炒鸡里放了什么祖传秘料,咱家的鸡蛋永远炒不出他们的黄,焦黄焦黄的。
我原本想叮嘱老板,炒鸡里少放酱油。
我又怕他不会炒了。
算了。
日本前妻对这些东西很挑剔,我怕上来一盘鸡,她夹了一筷子然后就不吃了。
老板肯定也好奇,你咋这么多事?
我在教你进步。
之前我写过,临沂炒鸡也有两大流派。
一是传统派。
一是现代派。
传统派讲究的是古法,要用花生油,大油大盐大辣,大料一把一把的放。
现代派呢?
则是融合了粤菜做法,少油少盐少调料,最大化的保留鸡肉本来的味道,例如洪沟崖、大椿炒鸡都在朝这个方向发展,这是被什么人教育出来的?
外地人。
例如刀郎来临沂开演唱会。
总要请吃个临沂炒鸡吧?
要去装修有特色的,摆盘有特色的,烹饪有特色的。
我在《懂懂学历史》里讲过一个观点,一个现象只需要20年就可以给人自古以来的错觉,临沂炒鸡也不是什么自古以来,真正流行开不到20年,最初是炒肉食鸡,粉条鸡,后来是光棍鸡,再后来才是现在的炒鸡。
为什么之前不流行?
以前下饭店,谁舍得点肉菜?
何况是一只鸡。
临沂炒鸡的火的基础是全民吃肉自由。
全民吃肉自由后,还有个饮食习惯会发生质的改变,整个烹饪方向会朝两个方向发展。
要么,粤菜化。
要么,火锅化。
火锅也会朝清汤锅发展。
总而言之,就是轻烹饪,烫熟就好……
真正的高端食材用什么锅?
清水锅。
就是除了清水,什么都没有。
譬如高青黑牛,你去他们店里吃饭,现场给你开锅,拿瓶矿泉水倒进去,把肉夹进去,变色就可以吃,几秒就可以了。
就是让你品尝肉本来的味道。
重调料都是用来掩盖食材短板的,有时我也喜欢在抖音上看粤菜师傅炒菜,那就是一种艺术,而且给人的感觉好干净,是食材干净,佐料干净。
你再看川菜师傅或鲁菜师傅炒菜呢?
一勺一勺的,一把一把的。
你都不知道他放的什么。
我现在有点懒了,主要是太忙了,我几乎没有整块的半小时,每天都安排的密密麻麻,从而没有时间去做饭了,我曾经很认真的研究过做饭,核心是两大方向,一是蒸煮,二是微波炉。
前两年,我特别喜欢煮肉,排骨、牛羊肉、老母鸡。
就是清水煮。
顶多放块姜。
盐都不放。
煮熟以后,汤倒掉,然后把肉捞出来,用味达美或辣椒油做个蘸料盘,尽情的吃吧。
又有一段时间,我研究了日本的清汤小火锅,也很有意思。
大家真的想吃鸡,就吃成品的烧鸡,正规厂家出品的,不要担心什么所谓的防腐剂,这些都是符合国标的,正规食品厂出品的预包装食品配料是干净的,添加了什么就会标注什么,这一点不同于炒鸡店里自己卖的炒鸡,若是化验一下,添加物一箩筐,当然这个添加物未必就是非法添加物……
在国内知名的中药,都通过不了FDA的认证,咱的解释是保密配方,不便于展示,而FDA要求的是什么?单一成分明确、机制清晰的药物,一种药物的极限是含有五种成分,理论上,成分越多,过敏的概率越高,排查难度越大,但是你知道一款中药注射液含有多少种成分吗?
接近50种。
过敏了或有了输液反应,你都排查不到原因是什么。
鸡上来以后,我又去找老板要了三个空盘,我现场就把好一点的鸡肉给均分了,一人一小盘,剩余的可吃可不吃。
张慧姐姐问,老板为什么不提前把好肉给分出来?
我说,因为,过去穷,一只鸡再不好啃的位置也会啃的光光的,从而没有分肉的习惯,为什么我们总是提倡勤俭节约?就是因为咱一直是吃不饱的,吃不饱的前提下,浪费就是可耻的,我们现在怎么教育孩子?孩子不吃就不吃,父母不吃就不吃,甚至我们会提前劝,不要吃撑了,吃不了无所谓,扔那就是了,这就是时代在进步,欧美为什么没有勤俭节约这个说法?因为他们是过剩农业,他们只取最好的一部分就可以了,剩余的直接落地。
日本前妻问,以后会不会有吃不上饭的日子?
我说,永远不会,全球农业是供大于求的,疫情时媳妇囤米囤面,我反对,我跟她讲,若是咱家都吃不上饭了,那代表着有半数以上的家庭已经饿死了,我们总是提浪费可耻,其实浪费可耻这个观点越深入,我们越浪费,前天我参加了一个饭局,招呼外地朋友的,一桌大鱼大肉,要两三千块钱,最终都浪费了,没怎么动,为什么会这么上菜?就是因为我们总宣传节约,过去又吃不饱,从而我们在招呼客人的时候,总想过量招呼。相反,我们什么时候不谈匮乏时,包括不提倡节约时,每个人反而会按需点餐,山东酒文化为什么非要把别人灌醉?就是因为酒是奢侈品,一般人没有机会喝到,那么客人来了,要拿好酒招呼他,要让他喝足,多点菜以及劝酒文化的本质都是匮乏观点所致,匮乏观点为什么如此的根深蒂固,就是与勤俭节约的宣传有关,形成了潜意识。
张慧姐说,董老师观点好前卫。
我说,被动教育出来的,我媳妇是四川人,我说的这些,她天生就是践行者,临沂品品香大姐总喊我去玩耍,有时我就愁着去,因为我一去,她就很热情的招呼,一吃就很高大上,要上千甚至几千,关键是吃不了又觉得浪费,每次都把自己吃的撑的坐不下,有一次我回来的时候,我坐在车上都坐不住了,撑的,我要斜躺着才行,这几次一起出行,我总给她洗脑,跟她讲,我们是好朋友,好朋友就不要在吃喝上下功夫,例如我来找你玩耍,咱俩点个肯德基套餐,一人一个汉堡,这就是我最喜欢的相处模式,她总拿第一次来我这里的时候我点外卖嘲笑我,而且貌似她没吃饱,我招呼朋友多是外卖,我觉得出去吃饭太浪费时间,不如面对面高密度的交流,咱见面的目的是什么?不是吃吃喝喝,作为我们这个财富量级以及人生阅历,什么好吃的没吃过?今天是XX非要上山吃鸡,否则我就请你们吃肯德基了。
日本前妻说,是你文章里天天写,我觉得很想体验一下。
我说,回答刚才的问题,有没有饭店把好鸡肉挑出来?有,参考两个饭店,一个是深圳的椰子鸡,椰子鸡只有好肉,鸡腿、鸡胸脯,没有鸡脖子,没有鸡脚,没有鸡头。一个是五莲的大唐炒鸡,别看在五莲,在小县城,但是他们的摆盘很牛逼,好肉都在上面,差肉在下面。
张慧姐问我,董老师,有没有计划去大城市发展?
我说,没有计划去大城市发展,但是计划是朝上走,50岁到60岁之间会选青岛吧,60岁以上会选上海,年龄越大越应该靠近上海。
日本前妻说,貌似是我给你规划的。
我说,胡扯,什么都成了你给我规划的。
张慧姐问,孩子还有几年高考?
我说,四年,但是呢,今天又有了一个小小的动摇,周末上课遇到了我姐夫,亲的,他跟我讲,董世博的优势一天比一天大,因为他行走过世界,他看的,他想的,包括整个孩子的状态跟同龄人完全不同,是开放的,是OPEN的,所以这个时候应该考虑让他出去读高中。姐夫讲了个小细节,他在上课的时候问了台下所有学生,去过西安的举手,竟然一个都没有。姐夫感慨的是什么?我们的孩子太闭塞了,感觉县城就是世界的全部,其实世界不是县城的样子,而且高考题越来越都市化,例如共享单车,你没扫过你就不知道这玩意是个什么东西……
日本前妻说,再过十年,上海高端医疗基本能与世界一流接轨,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,但是这种高端医疗多是全自费的,老龄化以后,你想看病体验好,还是要进这些全自费医院。
我问,他们用药是不是也是国际化的?
日本前妻说,国际化、规范化,其实呢,咱省内的这些公立医院,你觉得这些医生没有信仰吗?也有,但是为什么会乱开药?读了11年临床医学,你以为他们不知道中成药是不能开的?但是科室里就是这么要求的,与医院收入挂钩,与个人收入挂钩,他自己也知道自己改变不了这个局面,你就是齐鲁医院,你现在去看病也一样给开中成药,甚至包括一些注射液,这些事说到底不是医生有问题,也不是他们的信仰不坚定,而是医院的财政结构有问题,虽然是公立医院,但是财政补贴给医院的费用每年占比不到总运营成本的7%,什么意思呢?就是公立医院也必须靠药养医,否则医院就倒闭了,这就是为什么会有过度医疗以及乱开药的问题?还有一点,医生为什么不愿意给开最有效的药?一是这个药价格可能比较贵。二是这个药未必在医保范围内。三是这个药未必有进口渠道。但是,上海的那些全自费医院就不需要考虑这些了,医生的收入与开药不挂钩,医生只需要对症下药就可以了,不需要考虑价格,自然会给出最合理的治疗方案。很多的治疗效果为什么没有预期的好?手术也做了,该切的也切了,为什么后来人还是没能健康的存活?就是药不行,要么用不起,要么买不到。
我问,日本的医院盈利吗?
日本前妻说,日本的医院80%是私立的,但是有一点很有意思,日本法律明文规定,医院是非盈利机构,这个是针对股东而言的,就是你投资医院是不赚钱的,因为医院不分红,但是医院的运转本身是盈利的,那赚了钱干什么呢?可以引进设备,可以引进专家,可以引进实验室,也可以买地皮,就是不能分给股东。
我问,那股东傻了吗?为什么投资?
日本前妻讲,首先是商誉,一个财团若是旗下有医院,这是很牛逼的,其次是与医院相关的上下游产业是允许盈利的,例如给医院供氧的工厂,各类康复中心以及地皮的升值,方方面面吧,还有很多人投资医院跟投资寺院是一回事,是为了拿签证,当时你和牛哥研究投资温泉时,我也给牛哥推荐过医院,但是牛哥认为温泉有6%的稳定回报率,但是医院没有,其实这个是值得投的,这跟买了股票不分红是一回事,股票本身在增值呀?!你完全可以转让。
我说,这个世界上的人,一分为二,一类是凑数的,一类是有价值的,对于凑数的人而言,人过70岁基本就是等死状态,我爹我娘就是这个状态,看似多姿多彩,其实就是等待。那些有价值的人呢?他们到了70岁依然思维清晰,那天我看了篇文章,说给你2个亿与成院士二选一,有个博主是这么回答的,说哪怕是给2万也选2万不要选院士,因为院士全是天选,院士每天都是鸡血模式,工作到深夜,一大早又起来了,天天如此,这个是真的,因为我闺女学校里的那个校友她就跟着院士,这些她都跟我讲过,七八十的院士年轻人都比不了他们的精力。2012年,我们去拉萨的路上,乔峰谈过一个观点,为什么那些人都活的那么长?乔峰的观点是天选,说白了就是命,咱理解的是什么?他们吃的喝的都是特供的,他们的医疗团队是一流的,其实并非如此,他们熬夜不?喝酒不?焦虑不?与养生的要求都是反的,为什么还如此的长寿?不仅仅长寿,关键是年龄再大也很清晰,这本质就是天选,是经过了层层筛选,生命力一般的早在延安就去世了,在延安系列里我写过,累死了好多……,说这些的意思是,作为咱,能有质量的活到70岁就很完美了,不要指望太多。
张慧姐说,对于普通人而言,所谓的命就是两个关键点,第一,遭遇意外。第二,确诊棘手慢性病,如常规癌症,糖尿病,尿毒症……,摊上了以后,生命体验接着就下降了,这东西又不可预防,完全随机,癌症说白了,就是上帝随机抽签,运气第一,基因第二,习惯第三,癌症的成因就是DNA复制出错,从概率学的角度讲,人只要足够老,细胞更新的次数足够高,出错是早晚的事,也就是说,只要我们足够老,得癌症是必然的,为什么发达国家癌症比例高?因为人均寿命长,咱过去人均寿命五六十,还没到复制出错的年龄人就挂了,自然癌症患病比例低,所以总有傻子在网上说,你看过去哪有那么多人得癌?现在环境不行了,吃的不行了,喝的不行了,空气不行了,其实这都是偷换概念。
吃过饭,我拉着她们俩走另外一条路往县城走。
给她们看了看。
那个民宿,是XX投资的。
那个农业基地,是XXX投资的。
张慧姐很好奇的问我,他们为什么会在这里投资?
我说,因为大家很少出门,从而觉得沂水就是全世界,他们做一些投资也只会考虑在沂水,当时我们在一起的时候,我就谈过一个观点,若是要投资落地的东西,有且只能考虑一线城市,你宁愿去上海买个厕所也不要在这里包个山,很多人是有养老计划的,意思是老了以后就在这里住,其实他们考虑错了,年龄越大越要去一线城市,年轻反而可以体验一下基层生活。
日本前妻说,钱,最终都会朝一线城市流动的。
我说,股票也是,现在很多人炒股还喜欢去买低价股,总期待全面牛市,这种想法就是错误的,未来股市里的资金大部分都聚集在核心头部,大部分股票就是一潭死水,一动也不动,纳指为什么一直涨?就是核心的七家科技公司在涨,剩余的多是自生自灭状态。资金真正的流动方向是什么?是从低智商到高智商流动,985毕业生多在一线城市,而且资本市场以及互联网加速了这种聚合效应,当年自驾东北时,我们遇到了鹤岗的煤老板,他赚了那么多钱,他在哈尔滨买房子,在上海买房子,其实他的钱是从鹤岗流向了上海,电商、股票这些都加速了一线城市对二三四五六七八线城市的虹吸。
日本前妻说,也有积极意义,上海越有钱越国际,来上海定居的外国精英也越多,对中国的国际化促进也更大,记得之前你在南非的时候写过一个观点,谈南非过去为什么如此的发达?
我说,后来被和谐了,因为我接着思考了两个问题,第一,香港与澳门给了他们,到底有没有积极的一面?第二,租界是他们霸占的还是给钱的?租界对打开国门有没有催化作用?算不算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窥探到了外面的世界?
张慧姐说,当年鲁迅就躲在租界里。
我说,鲁迅生活在民国,给人一种感觉,仿佛是兵荒马乱的时代,其实并非如此,我在《懂懂学历史》里写过,他是很幸运的。
我去找找原话:鲁迅一生,经历的整个社会、经济、文化都是朝上走的。鲁迅青年留日,30岁时中国实现共和,随后中国在一战中属战胜国,20年代北伐,之后是黄金十年,鲁迅死于黄金十年的末尾,正好躲开了日本侵华。应该说鲁迅生活在一个乱世中的太平期。
我们参加过一战吗?
当年,核心层的观点是中立,中国的传统文化,凡事讲中庸,这里面有个关键人物叫段祺瑞,他采纳了梁启超的建议排除众议加入了协约国,自然而然成了战胜国,收回租界,废除不平等条约,终止庚子赔款,有资格参与到国际事务,例如巴黎和会。
中国近百年,每一次小高速发展,都是因为选对了边。
无论个人还是集体。
选对边,很重要!
曲师大,我有个校友,他是中文系的,我是印刷系的,但是一般我对外都说我们俩是同学,其实不是,但是我们俩关系很好,因为我们俩都是靠写吃饭的人,他是写公文,我是写论坛,他大三就被领导相中了,也就是说,大学里领导讲话的内容其实是出自一个大三学生之手。
他是真的很牛逼。
我都觉得牛逼,就是真牛逼。
在整个曲师大,我们同期的写手里,他是我唯一佩服的。
而且,认为在我之上的。
走的选调生。
这样的笔杆子,谁不希望带在自己身边?
大约五六年前,共同朋友讲,正处了,但是呢,在一个很边缘的位置,从台前到幕后了……
超级巧,有天,我去日照茶仓,我突然看到了他所在单位定制的日照绿茶,然后我们就聊起了这个单位以及我同学。
老板说认识。
然后,一聊不要紧,类似股票的第二次主升浪,又起来了。
进了核心圈了。
然后呢,我在群里聊起了他。
我一个读者接着私信我,说他跟他关系很好……
神奇不?
他身上有两个特质:
第一,文笔一流,所谓的文笔一流不是说写东西文采多好,核心是思想,很多治理方案其实是起草者策划的,领导心里有个基本框架,他能给写出来,而且是超预期的,比自己设想的还要好。
第二,听话。
怎么理解呢?
我摘抄一段吧,最准确:混社会想要有成就,最厉害招式之一,就是听「有本事人的话」。别抬杠,别较劲,别不服,别挑刺,听话照做,你就有机会。
他基本就是这样的人。
说白了,就是站边的能力,站的前提是会挑,你知道谁有前途!
为什么突然提到了他呢?
因为,我们吃鸡的这个乡镇,当年也有过一个选调生,跟我这个同学差不多大,起点也差不多,千禧年本科生,一般都是先到乡镇,然后一步一步开始爬,结果老在了县城里,现在大概率依然是副科,他没有在年轻的时候快速突围,然后瞄准一个火箭选手,搭乘起飞!
我跟日本前妻以及张慧姐聊到这些的时候,我很认真的跟她们俩讲,若是当年我也走了选调生的线路,大概率现在也能干到正处了,在体制内,真正的火箭就是写材料的能力,但是呢,我又觉得我有性格短板,好色,喜欢女人,好财,喜欢吃拿卡要,不是一个好的公仆。
你以为那类公文我写不了?
更顺手!
写作这个东西是最吃天赋的,那天夏立君老师讲,莫言就上了五年小学,按理说是一个连借条都写不明白的人,为什么能成为大作家?因为他能不间断的阅读。
我其实是很想给补充一句。
我接触过这么多作家,若是说谁是天赋型作家。
莫言是独一档的存在。
作家真正的核心竞争力,不是写作能力。
而是思维模式。
还有谁是天赋型选手?
贾平凹!
还有谁?
李碧华,记得以前我推荐过她的一篇小说《《潮州巷——吃卤水鹅的女人》,有空可以读读。
天赋型作家,你跟他面对面,你就一个感觉,对面坐的是丁元英。
他已经通透了。
大部分作家,都是勤奋的文字工作者,文笔很好,故事很好,至于说通透?
还差了那么三五斗!